2013年3月20日

《房地產是一輩子的事》

《房地產是一輩子的事》--我的房市立場為何?

文/張金鶚

很多媒體記者總喜歡把我冠上「空頭總司令」的頭銜,老實說,我不喜歡媒體操弄「多頭」與「空頭」的形象,在媒體版面塑造「多」與「空」的意識型態。從結果來看,最後民眾還是回到「信者恆信、不信者恆不信」的兩極化看法,但被扣上「空頭總司令」的大帽子,讓長期在學術界研究的我,感到被污名化。
 
 

 做研究的人都知道一個研究案開始的動機與目的,都是為了分析市場與找到答案。在研究之初絕對是秉持中立,沒有任何預設立場,更不是為了要表達某一種觀點,再決定研究方向。

再者,每個研究案都是經過嚴謹的流程,取得的結果也是依據「研究數據」來說話,不管結果好或不好。學術界該扮演的角色就是:春燕來了,就要報喜;即便要當黑烏鴉,也只好硬著頭皮當。

反對空方言論的人,對我持有3間不動產有很深的誤解,認為我言不由衷、表裡不一。但了解我20多年購屋經驗的人,就知道我持有的3間不動產,一間是自住、一間是買給爸媽住,另一間則是我的第一屋,目前當作親友聚會的場所,因為我對第一屋擁有深厚的情感,捨不得賣,後來決定參與都市更新。

愛錢 更愛自我理想

其實,2011年7月是我心中認為賣屋的最佳時機,因此第一屋曾委託房屋仲介公司銷售,但在最後即將賣出之際,社區鄰居希望我能一起參與推動都市更新,於是我放棄了賣屋的想法,用實驗的精神去親自參與都更,同時也能與實務界接觸,更了解都市更新。

雖然身在學界,但我認為,學者不應只是在象牙塔裡研究,從第一代的不動產證券化產品,到早期擔任二房東,後來也當了大房東,我都有實際參與的投資經驗,而都市更新也是一種新的嘗試,於是我啟動第一屋的都市更新。

反對我立場的人曾經質疑,難道我自命清高、不愛錢?即使看空市場,也不願賣屋。我的想法卻很單純,沒有人不愛錢,不希望後半輩子不用愁,只是我「更愛」做自己有興趣的事及實現自我理想。

現在回想起來,當初若沒有都更的因緣際會,我的第一屋應該已順利脫手,但即使如此,我從來都沒有後悔過目前都更的決定與理想。

對於被冠上「空頭總司令」、「市場反指標」的稱號,主要是很多媒體把房地產塑造成「只漲不跌」的假象,但那會是真的嗎?

答案是:「不可能」。因為如果有一項投資商品能掛保證「只漲不跌」,那麼每個人應該都把畢生的積蓄投資下去,甚至借錢也要投資,若進一步再問任何一位「看多」的房地產專家, 相信也沒有人能保證「買房子一定不會賠錢」。

房價不會只漲不跌

那麼,房地產「只漲不跌」的謬論,從何而來?

回到房地產本質,包括投資門檻高、變現性不易、以小搏大、財務槓桿高等,由於交易流程與買賣時間長,造成變現性差,即便跌價,它的跌價速度相對是慢的;甚至可能出現房地產景氣先回檔了,但價格仍在高檔的時間落差。以2012 年的狀況來說,房地產不是不跌,只是時候未到,或是剛剛開始跌,但多數人仍沒有感覺。

「房地產只漲不跌」只是神話,精確點說,應該是部分區域有「短期大漲、長期小回」特徵,這中間有2 個觀念值得釐清。

第一個觀念是房地產是「實質資產」,不容易跌,即便是跌,其跌幅也很有限。但大家卻忽略了,它的另一個特性是「槓桿」,只要準備200 ∼ 300 萬元,就能買到千萬元價值的不動產,若房價只跌到剩下800 萬元,從自備款來看,等於是全跌光了。

第二個觀念是「短期大漲、長期小回」背後的意義,房地產多頭來臨時,漲得速度快、漲幅大;但空頭來了,跌幅是緩緩下跌,1 年也許跌個5%,但就像「溫水煮青蛙」一樣,連跌5 年後總共跌了29%(以房價10 萬元為例,第1 年跌5%,只剩9.5 萬元,第2 年再跌5%,只剩9.025 萬元,以下類推),最後自備款不僅跌光了,其間負擔的房貸利息,也是會一去不復返。

舉例來說,若在1990 年買進每坪25 萬元在台北市松山區永吉路的房子,持有至2010年價格上漲至每坪45 萬元,20 年的名目報酬率為80%,但扣除20 年須繳的房屋稅與地價稅,約原始成本4%、每年1 萬元的管理費用,以及增值稅、手續費等售屋成本,約售價的2%,算起來,名目報酬只剩58%,買屋20 年的報酬率只有58%,複利年報酬絕對低於3%,並不算是划算的投資。

因為房地產的持有成本,相對其他投資產品是高的,包括房屋稅、地價稅、維修成本,再加上資金自備款300 萬元的機會成本,因為這300 萬元拿去購屋,損失的就是這20年把300 萬元放在定存的利息成本,這些成本加計,等到賣出房屋時,很可能還是賠錢的。

我的衝突與選擇

當房市各方看法多空交戰,發生衝突時,該如何選擇?我會採取4個步驟,決定此衝突與選擇。

步驟1:首先仔細分析多方與空方的說法,其數據的真實性、代表性,其背後道理與邏輯的可靠性與說服性。換言之,就是針對多空雙方的關鍵因素,評估何者力量較大、較為可信。

步驟2:其次,多空各方的各自立場也應有所掌握了解,不應因其立場而偏頗其說法。

步驟3:仔細思考個人面對多空交戰時,可以承擔的損失與期待獲利的機率。

步驟4:最後,再檢視個人對此個案產品的偏好與替代性。

◎摘錄自《房地產是一輩子的事》,張金鶚著,原富傳媒出版
 
 
文章來源: 好房新聞網